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2024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召开

2024-06-240武汉经信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武汉低空经济如何蓄势腾飞?

6月20日,2024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在武汉光谷召开,本次大会以“逐梦蓝天 蓄势腾飞”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加快武汉低空经济飞起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会议围绕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市场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在武汉的快速发展。

2024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召开

2024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现场

武汉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

低空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武汉产业基础扎实,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已集聚了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等领域的企业上百家,现有多个通用机场,5G网络高质量覆盖,数据中心、算力供给体系健全,在低空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方面独具特色,在应急救援、河湖巡查、电力巡检、农林植保等领域应用较为成熟。

低空经济政策利好释放

近期,武汉出台了《关于支持武汉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积极协调推动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会对这两个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其中,《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低空经济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提出力争2030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

会议还提到,发展低空经济,建议实施“六新”战略,即新思维去谋划,新技术去解决,新机制去协同,新理念去包容,新政策去支持,新规则去规范。

四场揭牌仪式相继举行

大会期间进行了武汉市低空经济研究院揭牌、中国车谷低空经济产业园揭牌、中国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揭牌、世界无人机大会·华中区低空经济与无人机创新基地揭牌等四场揭牌仪式,这为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强势赋能。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在会上提出,低空经济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武汉市低空产业进入组织化、合作化、规范化的全新发展阶段。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规范引领和行业自律作用,牵头建立低空行业标准,推动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为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

专家观点

中国航空研究院首席专家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舒振杰

低空经济是新机遇、新赛道、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国内外在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行业应用为主的新型低空经济上接近同一起跑线,国内在民用无人机、eVTOL等产品方面实现领先。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立

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时不我待

低空经济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形成至少数万亿级别的市场。在巨大的市场风口面前,包括湖北在内的多个省份积极抢抓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已形成百花齐放,群雄逐鹿的局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黄涛

智慧通航新技术对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影响有多方面

新技术的应用不只是影响通用航空产业内部上下游链条,还对跨界产业链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低空经济规模与影响大于传统通用航空的原因之一,也是低空经济具有带动性的原因之一。

会上颁发了武汉市低空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聘书,多个企业进行了产品、项目推介。会前,与会嘉宾还参观了低空经济成果展。

本次大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指导,市经信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武汉经开区管委会主办,武汉红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湖北省安防协会无人机分会、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电鹰科技有限公司、东鸿通用航空(湖北)有限公司、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福建:加快建设海峡数字气象创新研发基地
近日,海峡数字气象创新研发基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围绕基地发展规划、核心技术攻关、两岸协同创新、特色行业气象服务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上,研发基地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人获颁聘书。下一步,福建省气象局将着力打造数字气象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国家级创新枢纽,抢占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的气象科技制高点。

中国气象报2025-04-11

陆海空天协同 装备自主创新 我国建成更加完善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中国气象局目前已建成陆海空天协同、装备自主创新、运行管理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五年来,我国气象站网布局更加完善。站网顶层设计更加科学,针对预报服务需求,先后出台国家级、省级站网布局设计方案,专项布局规划被世界气象组织誉为“最佳实践”;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加密优化。

光明日报2024-09-30